文化小課堂

/文化小課堂

中國傳統節日——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這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一家大小團圓的好日子。在這天,我們會通過賞月來寄托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除了賞月之外,人們還會吃月餅,月餅在古代是作祭祀用途,慢慢地,人們就把賞月和吃月餅作為中秋節不可缺少的慶祝活動,也視為家庭團圓幸福的一大象徵。在這一天,人們還有多種多樣的慶祝活動,例如猜謎語,觀潮,舞火龍等等。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嫦娥奔月的故事。相傳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曬的莊稼枯死,百姓的生活大受影響。一個叫后羿的英雄同情百姓,一氣射下了九個太陽,還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升起落下。因此,后羿受到了百姓的尊重和愛戴,還有許多人慕名前來學藝,其中還有心術不正的蓬蒙。不久以後,后羿迎娶了美麗善良的妻子,名為嫦娥。

有一天,后羿在去往崑崙山訪友的路上遇到了王母娘娘,還求得了一包“不死藥”,據說服用下此藥,就能立刻升天成仙。后羿捨不得離開妻子,便把此藥交給嫦娥保管,嫦娥把它藏進了梳妝台的百寶盒裡,不料這一幕被蓬蒙看見了。三天過後,后羿帶著一众徒弟外出狩獵,蓬蒙以生病為由留在了家中。等到后羿走後不久,他就手持寶劍闖入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深知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立馬取出“不死藥”並一口吞下了。隨後,嫦娥輕飄飄地飄離地面,漸漸地往天上飛去。由於嫦娥十分掛念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狩獵回家後的知此事,十分氣憤想要報復蓬蒙,但他早已逃走了。后羿背痛欲絕,向著天空呼喊愛妻名字。這時,他發現今晚的月亮格外皎潔,上面還有個身影酷似嫦娥。他便立刻派人到嫦娥最喜歡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和她最愛的鮮果甜點,遙祭遠在月亮之上的嫦娥。百姓聽聞此事後,紛紛效仿后羿在月下擺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平安。從此,中秋拜月的習俗就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大歷史文化遺產,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團圓是歷代中國人民的美好期盼,在當代生活中,除了通過賞月寄托思念,人們還有許多的新潮的慶祝活動,例如親友聚會,外出遊玩,這都賦予了中秋節新的內涵。

 

參考文獻:

  1. 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的簡短介紹 中秋節的由來及傳說: https://wannianli.tianqi.com/news/274634.html
  2. 中秋節的獨特文化內涵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914/08/7230427_860855725.shtml
  3. 釋放中秋節的文化內涵: 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n1/2016/0909/c407031-28704877.html
  4. 《嫦娥奔月》http://www.5156edu.com/html/52406/5.html
中國傳統節日—— 中秋節2022-01-26T11:31:49+08:00

中國傳統節日——七夕

關於七夕,中國民間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傳說銀河的東邊住著天帝的小女兒,名叫織女。她每天在織布機上勞作,美麗的早霞、瑰麗的晚霞都是她的作品,因為每天忙著工作,她自己都沒有空閒打扮自己。天帝可憐她獨自生活,介紹了住在銀河西邊的牛郎和她認識,後來織女和牛郎結為了夫妻。但是織女出嫁後逐漸荒廢了紡織的工作,天帝大怒,責令她回到銀河東邊,只許他們在每年農曆七月七日相會一次。傳說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趴在葡萄架下面還能聽到牛郎和織女的悄悄話呢!

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們總會看見喜鵲的頭頂羽毛變少。相傳這天牛郎和織女在銀河上相會,役使喜鵲做橋樑從它們頭頂走過去,所以喜鵲頭上的毛都被踩禿了。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喜鵲會把端午時人們戴的五彩線銜去給他們搭彩虹橋。

在中國,還有一些不同版本的牛郎織女傳說,但是不變的是人們對夫妻之間不離不棄,堅守愛情的歌頌,和對美滿婚姻生活的嚮往。

七夕一開始並不以愛情為主題,後來隨著牛郎織女的傳說進一步傳播才有了中國情人節的別稱。七夕節最早是專屬於女孩子的節日,又名乞巧節、女兒節。古時,女子們在這一天會打扮得漂漂亮亮,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巧藝,她們也祈求智慧和美貌,可以嫁得一個如意郎君。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七夕最具特色的食物叫做巧果,主要製作材料是面、油、糖、蜜,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參考文獻:
[1] 謝雲沖.從文學作品中“牛郎織女”傳說的演變看文化的傳承發展.文化與傳播.2021-04-15:10-14
[2] 鄭嵐.丁嘉藝.中日七夕傳說中信仰的對比研究.大眾文藝.2019-9-20:51-52
[3] 餘永紅.乞巧——母性智慧崇拜的文化傳統及當代傳承.民族藝林.2021-2-20:18-23
[4] 乞巧的來歷和風俗https://wannianli.tianqi.com/news/268507.html

 

中國傳統節日——七夕2021-10-26T17:45:04+08:00

文房四寶

在中國古代,文人通常都是既能做文章又能畫畫的,筆墨紙硯是他們必備的工具,通常也稱為文房四寶。”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西元420–589年),“文房”專指文人書房。因為筆、墨、紙、硯在書房中使用,所以被人們譽為“文房四寶”。書房裏除這四寶以外,還有筆筒、筆架、筆洗、鎮紙、圖章等,也都是書房中的必備之品。

毛筆,是古代中國獨具特色的書寫、繪畫工具。毛筆一般用動物的毛制作,初用兔毛,後來人們也用羊、鼬、狼、雞、鼠等動物毛。參考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古人亦有用人的頭髮或者鬍鬚製成毛筆的。毛筆的筆管通常用竹子或其他質料製成。筆頭圓而尖,有各種長短大小,适用於不同的傳統書寫和圖畫的需要。經過考古發現,毛筆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但因年代過於久遠,書寫筆跡已大多不可查。

(Source: https://www.zcool.com.cn/work/ZMzM5NjAyMjA=.html)

 

墨是用於書畫的黑色材料。它與毛筆產生在差不多的時代,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上已有類似的墨蹟,不過那時的墨只是一種天然石墨。中國的人造墨大約始於戰國時代,從那時出土的竹木簡來看,當時治墨工藝已經非常成熟了。漢代時,隨著制墨規模的擴大,制墨作坊的規模也越來越大。三國時的書法家韋誕是中國記載的最早的制墨名家。隨著時間的推移,到漢魏以後,制墨技術越來越發達,到宋朝徽州成了全國的制墨中心。這裏產的“徽墨”名揚天下,制墨名家輩出,胡開文、曹素功,仍聲名不衰。

(Source: https://img.zcool.cn/community/01c94f56ed14a76ac7257d20d4bfcb.jpg@1280w_1l_2o_100sh.jpg)

在沒有紙的古代,人們把文字刻或書寫在龜甲、獸骨、竹片、絹帛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這樣的書寫材料顯然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西漢時期發明了造紙術,東漢時期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進,為中國造紙業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前景,宋代以後,造紙技術日益提高,紙的品種也越來越多,紙張品質也得到大幅提高。最有名的要數宣紙,宣紙因產於古宣州(現安徽宣城)而得名,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宣紙質地細薄、棉韌、潔白、緊密,它耐老化、拉力強、不易變色,有“千年壽紙”之稱。

硯臺,別名潤色先生,它是文房四寶中能傳世最久的一寶。它是磨墨不可缺少的工具,硯一般是用石塊或是耐磨材料製作的。硯的具體產生年代,現已不可考。但是考古資料記載,新石器時代人們就有了類似研墨的工具。唐朝時期制硯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出現了石硯,並出現了名盛天下的端硯、歙硯等名硯。到了清朝時代,硯臺逐漸工藝化、美術化,人們在硯臺上雕刻出各種圖案,硯臺自此除了實用價值以外,還有了收藏、觀賞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修堯.淺談毛筆的分類.美術教育研究:美術教育研究2010-09-20:1
[2] 筆墨紙硯—格式與想像.廣東美術館. http://www.gdmoa.org/Public_Education/Lecture/201806/t20180629_15387.shtml
[3] 宣紙的種類.https://www.kemaowang.org.cn/n/68230.html
[4] 硯說|硯盞墨香敘時光——歙硯.https://zhuanlan.zhihu.com/p/27367406

文房四寶2021-07-05T15:49:11+08:00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的名稱如端陽節,浴蘭節等。它在中國各地的名稱雖各不相同,但各地過節的習俗是基本一致的。每年的這個時候,家家戶戶懸掛艾葉菖蒲,這兩種植物形似寶劍,中國人相信它們可以在邪祟企圖傷害人的時候化為利劍,從而保護人類。小孩子們通常會戴上五彩絲線做成的用來辟邪的手鏈,手鏈通常會在七夕那天取下放在戶外,傳說喜鵲會把彩線叼走去給牛郎和織女搭彩虹橋。除此之外,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種種習俗不一而足。

Source: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613/e038c1c60c3d41f3a5548d1df971fc5b.jpeg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流傳最廣的還是它用於紀念戰國時代大文學家、愛國詩人屈原。據梁代吳均所著《續齊諧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指農曆五月初五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揖拯救,端陽兢渡,乃遺俗也。”人們因不舍忠臣屈原死去,於是爭先恐後地划船追趕挽救,此即中國龍舟競渡之起源。以後,每年此日百姓都通過劃龍舟的形式紀念先賢,採取這一活動的目的是為驅散江中之魚,從而避免河魚侵擾屈原之身。此外,荊楚之人最初還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防止屈原的身體被遊魚吃掉。相傳最開始人們是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Source: http://p3.qhimg.com/t013c8e28a1a67d12dd.jpg

中國南北方的粽子口味很不一樣,北方偏愛甜粽,一般會在粽子裏放蜜棗、紅豆、花生,或是用白粽蘸糖吃。而南方更加喜歡鹹粽子,習慣在粽子裏包上鮮肉、鹹蛋黃、香菇等,然後放入醬油、鹽等調料進行醃制。但是隨著網上購物的發展,現在的中國人也不再拘泥於一種口味的粽子,各種餡料的粽子都可以輕鬆獲得。

端午節還有一項重要的習俗——龍舟比賽。澳門每年都會舉辦 “澳門國際龍舟賽”,澳門大學也會派出自己隊伍參賽。比賽當日,澳門當地和世界各地的龍舟好手齊聚南灣湖,觀眾的呐喊聲、喧天的鑼鼓聲和飄揚的彩旗,令一向平靜的南灣湖滿載熱鬧氣氛。

參考文獻:
[1] 2021 Macao International Dragon Boat Races:  http://www.macaodragonboat.com/en/sites/dragonboat_sp/2021/id/595
[2] 端午节的传说与端午节的起源 意义何在: 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6/0607/c404702-28417329.html
[3] 端午节的10个习俗,除了吃粽子和划龙舟,其他8个很少有人知道: https://www.sohu.com/a/403350999_401284
[4] 除了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吃食和风俗: 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7-05/27/c_136320602.htm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2021-06-22T16:45:08+08:00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有名的唐詩寫的是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最初不是一個節日,而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每年的4月5日。從這天開始,雨水多了,天氣也暖和起來。

Source: http://www.sc1618.com/shici/66550.html

清明節也稱爲寒食節,主要的風俗是掃墓,也就是清掃祖先墳墓,表達對先人的敬意,這個習俗據說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人們在墳上添些新土,拔去長在上面的雜草,將各種食物酒水擺好,燒上一炷香,然後叩頭、行禮、祭拜。現在,爲了節約土地資源,中國絕大多數地區已不實行土葬,掃墓也就漸漸地變成了一種懷念故人的儀式。

Source: https://699pic.com/tupian-400120327.html

清明節之際江南地區的人們非常流行吃青團。古代寒食節時老百姓有吃冷食,不生火的習俗。青團易保存,風味佳,成了人們充饑的好選擇。青團一般用糯米粉製成,用新鮮的艾草汁和糯米粉混合在一起,所以是青色。傳統內陷鹹、甜兩種。甜的有豆沙,棗泥等,鹹的有豆干、笋、肉等。爲了迎合現代人的口味,現在也有肉鬆,巧克力等新口味。青團味道清香,外皮鬆軟Q彈,內陷飽滿,是很多人清明節的必備點心。

Source: https://699pic.com/tupian-501181585.html

由於清明時節正是春暖花開的日子,因此,除了懷念故人,民間還一直有”踏青”的習俗。每到這時,人們紛紛來到空氣清新的郊外,賞花、放風箏、蕩秋千,享受春天的美好時光。

這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它描繪了北宋京城清明節時的景象。正像這幅12世紀的名畫所表現的那樣,清明,既有對死者的懷念,也有對生活的熱愛,體現了中國人平和的生活態度。

看完這篇文章,您現在了解清明節了嗎?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關此主題的信息,可以觀看以下視頻: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5152788/

參考文獻:
[1]清明節的意義https://www.ahjzu.edu.cn/jwjc/2020/0402/c8861a142385/page.htm
[2]清明節的習俗,你知道多少?https://www.epochtimes.com/gb/17/3/30/n8984780.htm
[3]人民網評:清明節在時代發展中被賦予新內涵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1/0403/c223228-32069085.html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2021-06-22T16:47:24+08:00

二十四節氣簡介之春季篇

(Source: https://www.chinatravel.com/facts/chinese-solar-terms.htm)

春天是個絢麗多彩的季節,春光明媚,春風拂面,春曖花開,萬物蘇醒,百花開放。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春季的節氣與習俗吧!

1.立春 lì chūn

立春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是“開始”的意思,標志著寒冷的冬天已經過去,春季開始,萬物有了勃勃生機,一年四季也從此開始了。立春向來有吃春餅的習俗,名曰“咬春”。它起源於唐朝。由於立春時,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各種蔬菜發出嫩芽,人們嘗鮮,便用面皮包著五彩繽紛的時令蔬菜,卷成卷蒸熟或者油炸,取名春餅,寓意五穀豐登,並將它互相贈送,取歡喜迎春、祈盼豐收之意。

2.雨水 yǔshuǐ

雨水時節,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嚴寒多雪之時已過,氣溫回暖,有利於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長,因而要抓緊越冬作物田間管理,做好選種、春耕、施肥等春耕、春播準備工作,以實現“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

3.驚蟄 jīng zhé

“蟄”是“蟲子”的意思,驚蟄時氣溫升高,昆蟲萌動,人們通常在這段時間進行驅蟲,香港、澳門也有“打小人”的習俗。傳說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犯之則在年內遭邪惡小人興風作浪,阻撓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因此大家都要買份紙料,內含紙老虎、吉紙、小人紙等去“打小人”。

4.春分 chūn fēn

春分的意義有兩方面,一是指一天時問白天黑夜平分;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爲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遼闊的大地上,岸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桃紅李白迎春黃,而華南地區更是一派暮春景象。春分到,蛋兒俏。在春分這一天,民間有立蛋的習俗。據說,這一習俗早在4000年前就有了。春分時節,不冷不熱,大自然生機勃勃,“立蛋”有“添丁”之意,人們通過立蛋祈求人丁興旺。

5.清明 qīng míng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節氣的清明,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節日的清明,是民間寄放情感和慰勞自己的傳統日子。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携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再折幾根嫩綠的柳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或者收拾供品打道回府。

6.穀雨 gǔ yǔ

春季最後一個節氣是穀雨。“穀雨,穀得雨而生也。”穀雨節氣因此得名。北方地區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每年穀雨時節,也正是農作物最需要雨水時候,降雨量的增加,對農作物生長很有利。民間傳說喝了在穀雨時節采制的茶,能清火,辟邪,明目等。因此,南方地區都有在穀雨摘茶習慣。在穀雨這天,不管天是晴是陰是雨,人們都一定要去茶山上采摘些新茶回來,喝穀雨茶,不僅是爲了醒腦明目,更是要祈求身體健康長壽。

參考文獻:
[1] https://kknews.cc/culture/95eexzl.html
[2] http://www.cma.gov.cn/2011xzt/2017zt/2017_24st/cf/index.html
[3] http://www.k366.com/rili/96818.html
[4] All pictures of spring solar terms (author: Shao Luyun) are from: https://www.zcool.com.cn/work/ZMjQwOTkyMzI=.html

二十四節氣簡介之春季篇2021-04-29T11:06:21+08:00

春節

“穿新衣,貼春聯,拿著壓歲錢買爆竹。”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也是最富特色的傳統節日。年味是每個中國人最眷戀的味道。你知道過春節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嗎?人們怎麽過春節嗎,都做些什麽事?

中國人過春節已超過四千多年的歷史,春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最高潮。在春節期間,人們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除夕晚上,全家老小歡聚酣飲,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年三十的餃子一般要在晚上十二點以前包好,待到晚上零點再吃,因爲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開始。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對於小孩子來說,春節期間最開心的就是來自長輩們的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是爲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寓意爲壓祟、避邪,祝願孩子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初一大人小孩都會穿上新衣服,象徵著新的開始,也蘊含著求吉避凶的美好心願;初二初三則是走親訪友的好日子;初四是重要的迎財神日,人們在這天爲財神供上貢品,希望財神能够保佑自家來年財源滾滾,日子越過越好。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放鞭炮,打掃衛生,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趕出去。初六,六六大順,商店酒樓正式開張營業。初七是人日,根據《占書》記載上天在這一天創造了人類,倡導人們之間友好相處,互相尊重。初八是谷日,古時人們通常在這一天祈禱新的一年作物豐收。大年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誕辰,人們在這一天向天公祝壽,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健康。爾後一直到十五,人們開始準備花燈等物品迎接元宵節的到來。

在新年來臨之際,祝各位老師同學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參考文獻:
https://discovery.tripadvisor.cn/wenzhang/3483927714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968119

春節2021-02-11T11:25:40+08:00

二十四節氣簡介之冬季篇

(Source: https://www.chinatravel.com/facts/chinese-solar-terms.htm)

秋季已經過去,冬季已經來臨,中國很多地方都迎來了2020年冬季的第一場雪,澳門雖然沒有下雪,但是氣溫也比之前低了很多。中國有一句老話叫“藥補不如食補。”冬季寒氣漸漸淩冽,人們很容易感冒生病,因此中國人格外重視在冬季用食補調養身體,接下來我們就來瞭解一下中國人的冬季節氣食譜吧。

1. 立冬(li dong)
立冬意味著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中國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在中國南方,立冬時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因為天氣逐漸的寒冷,人們需要補充更多的能量,而肉類是富含蛋白質的,所以認為吃肉是最好的選擇。中醫也認為,立冬進補適宜食用具有暖性的肉食,如狗肉、牛肉、雞肉、羊肉、蝦等。而在中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2. 小雪(xiao xue)
小雪至,寒風起。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把多餘的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在中國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曆十月吃糍粑的習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在古代,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

3. 大雪(da xue)
大雪到,冰封河,大雪時氣溫更低,白晝更短。屋外冷風吹,約上三五好友,在屋裡吃上一鍋熱氣騰騰的火鍋,這是很多中國人冬季的不二選擇。而火鍋中最常見的食物就是羊肉,羊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能幫助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同時也具有豐富的鐵元素,能説明人體補氣養血,驅寒暖身,有助於緩解冬季手腳冰涼的症狀,幫助對抗寒冷。

4. 冬至 (dong zhi)
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長的一天,這一天過後,白天的時間慢慢變長,黑夜的時長逐漸變短。中國自古以後就非常重視冬至節氣,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在這個重要的節氣,為了紀念名醫張仲景,感謝他在冬天用羊肉、辣椒和驅寒的藥材熬制“祛寒嬌耳湯”治療人們的耳朵凍瘡,中國很多地方都會在這一天吃餃子,現在一些地區,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5.小寒 (xiao han)
小寒標誌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小寒節氣中就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臘八粥”臘八粥的傳統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紅棗、蓮子、花生、桂圓和各種豆類,吃一餐內容如此豐富的熱粥,既能刺激食欲,又可以增加機體熱量,起到暖胃消寒的作用。

6.大寒 (da han)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中最冷的節氣。過了大寒又立春,就會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回。在廣東,常見這樣的情景:大寒來臨前,家家戶戶煮上一鍋香噴噴的糯米飯,拌入臘味、蝦米、幹魷魚、冬菇等,以迎接傳統節氣中最冷的一天。

參考文獻:
[1] 黃成燁. 樂享自然:二十四節氣課程的園本實踐. 華人時刊(校長).2020(01)
[2] 自樂. 跟隨節氣腳步,感受大自然與傳統文化之美——“二十四節氣之旅”體驗課程的探索與實踐. 山西教育(幼教). 2020(09):47-51
[3] 林峰. 我國獨有的“二十四節氣”. 山東農業科學,1975(01):58-63
[4] 冬季節氣的介紹:http://www.yangshengyi.com/jijie/173.html;https://zhuanlan.zhihu.com/p/95785767;http://www.xinhuanet.com//fashion/2017-11/10/c_1121931351.htm
[5] 秋季節氣相關插圖作者邵陸芸,圖片源:https://www.zcool.com.cn/work/ZMjQwOTkyMzI=.html

二十四節氣簡介之冬季篇2020-12-31T11:42:28+08:00

中國的感恩文化

十一月第四個星期四是西方的感恩節,人們通常在這一天來表達自己的感恩之心。中國也有自己的“感恩文化”,雖然沒有把具體哪一天設置成感恩節,但是中國的感恩文化源遠流長,自古就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優良傳統,這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已然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Source: https://699pic.com/tupian/ganenjie.html)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文化自古就格外看重“恩情”,施恩、報恩,是中國歷來推崇的普世價值。因而,像“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知恩圖報,善莫大焉”、“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父恩比天高,母恩比海深”這樣的詞句才得以廣為流傳。夫妻之情,也說成是彼此之恩情,所以才有“一日夫妻百日恩”的說法。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叫做“孝”,孟子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感謝知遇之恩叫做“忠”,司馬光說“盡心於人曰忠”;感謝朋友之恩叫做“義”,也才有陶淵明詩說“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中國傳統文化中歌頌的恩情,是把“感謝”的心情更進一步體現,落實為“報恩”的具體行為。“投桃報李”這個成語廣泛用於感謝報恩,它出自於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他送給我桃兒,我以李子回贈他,比喻友好往來或互相贈送東西。 “退避三舍”,最早來源是晉文公報答楚成王在他避禍流亡時的收留之恩;“一飯千金”,是韓信報答民間老婦在他走投無路時的一飯之恩。

(Source: http://www.52daoyouci.com/know/renwu/20160928_44960.html)

感恩父母之慈,還以孝;感恩主上之遇,還以忠;感恩友朋之親,還以義;感念夫妻之情,還以恩;感念祖國之恩,還以愛。這,就是中國的感恩文化。

(Source: http://m.shouchaobao.vip/youer/2018-03-05/18324.html)

在中國,有一首流傳甚廣的歌曲《感恩的心》,它由陳志遠作曲、陳樂融作詞,歌手歐陽菲菲演唱。自1982年發行以來經久不衰,悠揚的旋律和富有哲理的歌詞使它受到廣泛傳播,甚至被收錄至中小學教材。我們的生命是可貴又脆弱的,但不是無所作為的,不管怎樣,不管來自何方,又將要去向哪裡,存在就是價值,如果我們常心存感恩,人生就會過得更加快樂。

參考文獻:
[1]曹雅欣.古代文化中的恩情演繹.https://www.sohu.com/a/206193430_160265
[2]陳樂融.感恩的心歌詞創作說明.http://fc.iwant-in.net/?p=634
[3]歌曲《感恩的心》介紹: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4%9F%E6%81%A9%E7%9A%84%E5%BF%83/5567
[4]印亞會.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感謝語研究.揚州大學.2014(03)
[5]周艷瓊.漢語“感謝”言語行為的研究.廣西師範大學.2007

中國的感恩文化2020-12-30T16:09:11+08:00

二十四節氣簡介之秋季篇

(Source: https://www.chinatravel.com/facts/chinese-solar-terms.htm)

寒露一過,即使是地處華南的澳門也逐漸涼爽起來。秋季是一年中氣候變化最大的季節。從立秋到霜降,氣候從熱到冷,從潮濕到幹燥,幾乎跨了夏、秋、冬三個季節。之前我們詳細介紹了夏季節氣,今天讓我們來看看秋季節氣的特征吧。

(Source:https://www.zcool.com.cn/work/ZMjQwOTkyMzI=.html)

立秋 (lì qiū) The Start of Autumn – 8月6-9日

立秋時涼風初起,氣溫開始降低,表示酷熱難熬的夏天即將過去。但是溫度降得並不明顯,中國東部大部分地區此時仍在過夏天,雖然到了“立秋”但秋天仍未到來。這是因為二十四節氣是按天文方法劃分出來的四季等長,但是氣象學中並不如此,因此立春和立秋是在冬季和夏季的尾部。

(Source:https://www.zcool.com.cn/work/ZMjQwOTkyMzI=.html)

處暑 (chù shǔ) The End of Heat – 8月22-24日

處暑中的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的暑天終於要結束了。處暑一過,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開始下降。從處暑開始,我國北方北風頻率明顯增加,平均氣溫也從立秋的26.0℃降至處暑的23.4℃。此外,北風不僅溫度下降,濕度也會隨之降低。

(Source:https://www.zcool.com.cn/work/ZMjQwOTkyMzI=.html)

白露 (bái lù) White Dew – 9月7-8日

白露是全年晝夜溫差最大的節氣。它的到來,表示天氣真正轉涼,人們能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日已過,涼爽的秋天就要來了。清晨時分能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很多露珠都變成了白色,“白露”也因此得名。我國黃河中下遊地區從白露節氣開始,基本就進入了秋季降溫最急的時段。

(Source:https://www.zcool.com.cn/work/ZMjQwOTkyMzI=.html)

秋分 (qiū fēn) Autumn Equinox – 9月22-24日

秋分這一天晝夜等長,冷熱適中。秋分有著平分秋季(立秋到立冬兩交節日的中點)的意思。中國很多地方在秋分這天有著“貼秋膘”的說法,意思是指人們需要囤積更多熱量來抵禦即將到來的寒冬。

(Source:https://www.zcool.com.cn/work/ZMjQwOTkyMzI=.html)

寒露 (hán lù) Cold Dew – 10月7-9日

寒露,陰歷九月,此時的天氣比白露節氣時更冷了,露水也更多,原先地面上潔白晶瑩的露水即將凝結成霜,寒意愈盛,故名寒露。寒露也代表深秋的到來,氣候由涼爽逐漸轉入寒冷下雪。

(Source:https://www.zcool.com.cn/work/ZMjQwOTkyMzI=.html)

霜降 (shuāng jiàng) Frost’s Descent – 10月23-24

霜降,“降”是指“降臨”。霜降來臨後氣溫迅速降低,黃河中下遊地區節氣平均氣溫只有11.4℃,清晨時候甚至低至零下,植物葉子上的水珠已不再是露而是凍成霜了。霜降節氣的後段,黃河中下遊地區才真正進入人們說的冬季。

 

相關視頻:
[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QTGEK5B80s&list=PLOHG5PB2LOchKtnoDjb_Yszmk9SOobL6O&index=15
[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p13KVOwZhM&list=PLOHG5PB2LOchKtnoDjb_Yszmk9SOobL6O&index=16
[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RxIePPBRA&list=PLOHG5PB2LOchKtnoDjb_Yszmk9SOobL6O&index=17
[4]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cWGMut9m0I
[5]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6lLduiv2ys&list=PLOHG5PB2LOchKtnoDjb_Yszmk9SOobL6O&index=19
[6]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dJFCEfwkI&list=PLOHG5PB2LOchKtnoDjb_Yszmk9SOobL6O&index=20

參考文獻:
[1]黃成燁. 樂享自然:二十四節氣課程的園本實踐. 華人時刊(校長).2020(01)
[2]自樂. 跟隨節氣腳步,感受大自然與傳統文化之美——“二十四節氣之旅”體驗課程的探索與實踐. 山西教育(幼教). 2020(09):47-51
[3]林峰. 我國獨有的“二十四節氣”. 山東農業科學,1975(01):58-63
[4]秋季節氣的介紹: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9-01/14/c_137741783.html
[5]秋季節氣相關插圖作者邵陸芸,圖片源:https://www.zcool.com.cn/work/ZMjQwOTkyMzI=.html

二十四節氣簡介之秋季篇2020-11-11T12:12:41+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