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孔子學院“語言與文化”系列學術講座開講 – 第一部分

//澳門大學孔子學院“語言與文化”系列學術講座開講 – 第一部分

9月16日上午,澳門大學孔子學院2020-2021學期“語言與文化”系列學術講座開講。邀請到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中文部主任劉樂寧教授,中國語言學會理事、北京大學教授袁毓林爲澳門大學孔子學院的師生做了兩場精彩的學術講座,澳門大學孔子學院代院長徐傑教授主持了講座。

劉樂寧教授以What is the future of Chinese language爲題,一語雙關地講解了漢語中表示將來的語法手段與漢語的未來發展兩個主題。講座中,劉樂寧教授從歷時角度出發,以大量古籍中的實例爲支撐,詳細闡述了“將”、“會”、“能”發展成將來時標記的過程。他強調,語法標記的源頭是一些有限的語法範疇,其源頭的語義相對不定,這就要求我們在研究時應從語義入手,語言會從相似或類似的語義範疇中形成新的語法標記。且語法化是整個語言環境的語法化,不是單獨一個詞的語法化,因此研究語法化過程時一定不能忽略歷時角度。

當談到漢語未來發展時,劉樂寧教授以“被離婚”、“我想她幸福”、“很+名詞”等漢語中的新興用法爲例,呼籲大家用積極的態度擁抱這些變化,倡導我們更富創造性地使用漢語以促其發展,他相信漢語的未來一定是一片光明!

9月23日,袁毓林教授通過網絡直播做了題爲“語言知識及其資源怎樣助推‘可解釋的人工智能’”的精彩學術講座。袁教授從語言符號的離散性特點入手,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爲大家介紹了利用語言知識資源幫助機器進行語義理解和常識推理的重要技術路線和研究方法。他指出,雖然自然語言處理有著特殊困難,但是這種困難不是無法解決的,知識圖譜就爲“可解釋的人工智能”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機遇,新興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和適切的語義資源建設將對人工智能深刻理解語言,從而爲人類提供精准服務發揮重要作用。講座最後袁教授熱情、細緻地回答了了聽衆的提問。

2020-12-18T16:40:54+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