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孔子學院開展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學術講座系列

//澳門大學孔子學院開展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學術講座系列

3月15日,澳門大學孔子學院邀請武漢大學赫琳教授和吉林大學徐正考教授開展兩場主題學術講座。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杰教授、孔子學院副院長陳忠教授出席並主持本次講座。線上線下260餘名校內外師生一同參與到本次講座中。

首先由武漢大學赫琳教授主講“中國國際學術話語權基本要素與提升路徑”。赫琳教授從國家語委相關專案及政策出發,介紹了中國語言學話語體系建設與國際傳播現狀,並詳細闡述國際學術話語權的基本要素、提升中國語言學學術話語權面臨的實際問題及具體提升途徑等關鍵問題。

 

赫琳教授介紹,國際學術話語權包括學術主體、學術權和語言權三個部分。我國語言學學者提出了中國特色語言學話語體系,將傳統中國語言學話語、外國語言學話語和中國現

代語言學話語相結合;同時,建立話語主體的思想觀念體系、言說客體的議題概念體系、言說載體的文本語言分析體系和針對話語受體的闡釋體系是建設學術話語體系的有效途徑。

交流環節中,徐傑教授指出,建設話語權體系要注意以下三個要素:自己說得出、受眾聽得懂、道理信得過,要以具體文獻為立足點建設漢語語言學學術話語體系。陳忠教授以“宇航員”一詞為例,指出話語權建設和議題設置要有自主性。赫琳教授用更多實例加以闡釋,並對本場學術講座進行完整總結,引導在場師生對中國語言學學術話語權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而後,吉林大學徐正考教授帶來了題為“漢字功過,如何評說”的學術講座。本場講座分為漢字評價、漢字的起源與性質、漢字的優點與貢獻、“漢字缺陷”平議等部分,從多個層面系統地解讀了漢字評價相關內容,以歷史發展為線介紹漢字的起源、發展與特點,並從中外視角立體展現漢字評價內容。

徐正考教授認同“意音文字說”對漢字性質的闡述,並以此為基礎詳細地分析了漢字的優勢與仍存在的問題。漢字可以避免同音詞帶來的交際障礙,也可以克服方言差異,還能憑藉其形體、意音結合等特點保存、傳承、傳播中華文化,跟隨時代不斷發展、自我完善;另一方面,漢字的表意作用和複雜形體等因素也會影響漢字的使用和發展。由此,徐正考教授認為,漢字不能走拉丁化之路,而必定會沿著自我完善之路繼續走下去,會遵循漢字自身的發展規律,朝著更有利於漢字功能發揮的方向前進,外在因素的影響會大大減少。

交流環節中,針對在场师生提出的漢字的簡化及構型發展問題,徐正考教授認為,簡化對漢字的傳播和發展起到歷史性作用,但二簡字完全破壞了漢字構形,缺乏美觀性,故要以不斷發展的眼光看待漢字簡化問題;同時,漢字的發展是動態的,隨著大眾接受度的提高,某一結構改變可能會發展成新的規範模式,故漢字的結構發展是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值得進一步研究。

本次系列學術講座從兩個不同角度介紹了當代中國語言學學術的前沿發展方向,切實提出了發展趨勢及存在的問題,為師生提供更多新內容、新思路、新啟發。

2023-03-29T10:49:55+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