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孔子學院學術講座——近代漢語“返回”義動詞“轉”研究

//澳門大學孔子學院學術講座——近代漢語“返回”義動詞“轉”研究

11月14日,澳門大學孔子學院邀請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長聘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張赬教授教授做了題為“近代漢語‘返回’義動詞‘轉’研究”的線下學術講座,澳門大學陳忠教授主持了本次講座。

講座的主要內容分為“返回”義動詞“轉”的產生、“返回”義動詞“轉”的用法演變、“轉”的地域特徵、“歸、回”對“轉”的影響、通用語與方言的相互作用幾個部分。張赬教授通過對不同時期的語料進行考證,為師生們介紹了 “轉”的意義在上古、唐前、唐五代、宋、元明等不同時期的變化及具體應用,梳理了“轉”意義的演變過程及其作為“返回”義用法的生成過程。

 

關於“轉”的地域特徵及通用語與方言的相互作用,張赬教授還以吳語為例進行闡釋:漢語史語料反映出的“轉”從唐宋到元明的用法演變,不見於近吳語,說明至少從元明晚期近代漢語開始吳語與南方通語的發展是分開的兩個層次,“轉”在南方通語層面的發展受到了前期語言及共同語影響,用法與“歸、回”趨同,而方言層面,吳語“轉”一直保持和發展著自己的用法特點。

張赬教授關於返回義動詞“轉”的研究,顯示了歷史文獻反映的語言系統疊置著三個層次,即通語、地域通語、方言口語。“轉”在現代漢語方言中演變有三種類型:一是一直保持著方言用法;二是方言和通語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現代方言用法;三是僅使用方言詞彙形式,用法同通語。

交流環節,現場師生們分享了其他方言如閩語、湘語中“轉”的用法,將講座內容進一步延伸擴展。提問環節,張赬教授結合PPT中的例子為同學們解答了講座相關問題,互動氣氛融洽。在張赬教授的深入淺出講解下,抽象的詞彙研究變得具體形象,激發了同學們對現代漢語方言學、詞彙學的興趣。

趨向動詞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張赬教授關於“轉”這一返回義動詞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無疑是傑出的範本榜樣,值得同學們學習借鑒。澳門大學孔子學院開設的學術講座有助於各國學子加深對漢語的理解,培養對漢語的興趣,進而幫助他們進行與漢語有關的研究活動。

 

 

2023-11-20T17:41:26+08:00